2017-01-05
2017-01-04
2017-01-04
2024-08-06
本网讯 通讯员 吴华 朱鹏
近年来,大理州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坚持党建引领,紧紧围绕重点工作,因村施策、广泛聚集力量、凝聚人心,积极探索建立“六种”乡村治理模式,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发展活力,不断深化社会治理新格局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进一步增强。
“清工结账”模式
大椿树村针对“全村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较多,开展集体公益性活动面临投工投劳严重不足”的问题,村党支部通过深入研究、广泛征求党员和村民意见,经过“一事一议”探索制定出“清工结账”制度,对全村的公共事务、公益事业的投工投劳进行货币量化,采取工时记录制度,每户一本记录手册,由村务监督小组人员对村民每次投工投劳情况按工时进行记录,年终以现金形式进行结算、平衡找补,实行“多劳者进钱,少劳者掏钱”。“清工结账”制度,切实增强村小组民主议事决策、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,为乡村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力。该村多次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文明村”称号,多次荣获“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先进党支部”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”称号。
“五级防控”模式
通过发展红色旅游,新庄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军村,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,整合全村力量,组建党员和村民共72人组成的“红军护村”巡防队,分组、片、区定期开展巡逻防控,负责全村矛盾纠纷化解、隐患排查等工作,形成村委会、公司、巡防队、党员干部和派出所的五级防控网,实现全村治安巡逻全覆盖,通过实行“党支部+红色旅游+企业+群众+平安建设”基层社会治理模式,激发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理意识,实现社会治理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。2016年来,全村未发生矛盾纠纷上交,未发生治安、刑事案件,未发生游客投诉事件,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。
“以文促治”模式
过去的磨石臼村,土地零散、人居分散,为解决这一问题,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本土民族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农耕文化优势,坚持“以文化促和谐”的社会治理新观念,组织开展火把节等群众性民族文化节庆活动,倡导文明新风、涵养百姓素养、提升治理效能、回应群众诉求,不断增进凝聚人心、促进和谐,群众集体意识不断增强,将原本难治理、难统一、难管理的三个村小组组成一个自然村进行管理。磨石臼村以小口切入、德治润化,着力打造乡村治理新标杆,擦亮群众的幸福底色。该村已成功创建为宾川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。
“抱团发展”模式
海稍村是“海稍鱼”的发源地,海稍鱼餐饮联合会强化支部引领,党员带头优化营商环境,带动29户海稍鱼经营户统一价格、统一质量、统一服务、统一门面经营海稍鱼,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、回馈社会,成立“海稍鱼爱心扶贫基金”,用于资助乔甸镇贫困学生、救助特重大疾病困难家庭。2017年成立以来共收到221人次捐款92000元,资助困难学生及困难家庭54000元。
通过5年的抱团发展,海稍鱼经营户已发展至32户,从业人员近200人,实现年均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,党支部向心力、凝聚力明显提升,经营户收入明显提高,海稍鱼品牌影响力明显扩大,先后被省食品药品监管局、省商务厅、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授予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”荣誉。
“联合调处”模式
海稍村涉及宾南高速公路、海稍水库扩建工程、桑园河(乔甸段)治理、鲁地拉提水、光伏等重点工程项目,为圆满完成征地群工任务,镇村组成立重点项目征地工作专班,建立联合调处机制,具体负责重点项目征地、群工工作,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进行提前研判和介入,多方调查、深入实际、把准政策、注重宣传,公平公正完成了各项重点项目的群工工作。桑园河(乔甸段)治理工程建设(7公里)实现“零补偿”“零纠纷”“零上访”。
“1+3+X大调解”模式
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作中,海稍村着眼民生难题,聚焦社会稳定,创新推行村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+村两委干部、小组长支部书记、乡贤,深入一线参与调解矛盾纠纷的“1+3+X”三级矛盾调解机制,全村一直保持“零上访”的工作态势。海稍村因村施策的基层治理做法,在全镇得到了全面的推广运用,全镇大力实施智慧化治安防控网建设、推广“网格+N”大调解工作模式、全面推进“平安乡村”建设,为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。